日本轉職
疫情中機會少競爭高,反過來看「相對好的職缺才能在疫情中開放」,在這期間的求職,被拒絕並全非因能力不足,更多的是時機跟供需的影響,太多人瓜分少數機會,擁有堅強意志的人才能走到最後。
更重要的是進新公司之後,得繼續維持堅強意志才不會被還沒跟上疫情的制度給打倒・・・
2020年是讓人想快轉的一年,原本在前職的規劃是,把負責的海外事業部帶到黑字時瀟灑離職,到不熟悉的國度增廣見聞並給自己喘息的機會;疫情爆發之後計畫都破滅之外,主管因年初連續國外出差,回日本後高燒不退,到2月搞到全家都燒且一直情緒不穩定,這個燒也燒到整個團隊烏煙瘴氣(到4月的時候才檢查PCR顯示陰性),也因為這樣讓我在疫情最嚴重時下定決心轉職。
資生堂、日立、富士通以及KDDI等在日本「大手級」的公司發起雇用變革,可能是因為疫情的影響,也可能早早就有此打算,這幾家公司計畫將日本形式的雇用方式「Membership型」轉為「Job型」,這種轉變會帶來什麼影響?「Membership型」跟「Job型」到底是什麼?
這篇文章會介紹「Membership型」跟「Job型」到底是什麼,以及從「Membership型」轉為「Job型」雇用的影響。
https://r.nikkei.com/article/DGXMZO62089250Q0A730C2TJ2000?s=5
KDDI決定在2021年新卒採用開始,導入「Job型雇用」,意味著新卒的薪水體制崩壞,學生時期的經驗或者Intership期間的表現成為薪水評價的要素,與「大家都一樣」的日本文化相去甚遠。
※據我所知一開始先提倡「Job型雇用」的日本大手是開頭的資生堂、日立和富士通等,只不過第一個打出「一律適用」這標題的是KDDI,也讓該消息的討論度頗高。
Membership / Job型雇用是什麼?
Membership型雇用
日本文化當中深根蒂固的新卒一齊採用以及按年資排序,正是典型的Membership型雇用。
不限定職種跟工作內容的新卒一齊採用之下,以長期培養適合該公司的人才為主旨,進公司之後可能到處調動,之後有機會看個人意願或表現來選擇部門;同時為了避免員工早早離職,大公司搬出「工作年數的增長伴隨升職」以及「待越久退休金越多」等包著糖衣的毒藥般的制度,基本上以「終生僱用」為前提養員工們。
Job型雇用
偏向歐美形態的雇用形式,重視「針對工作內容所需的能力」,而不是看學歷或年紀,簡單來說就是成果主義的雇用形式,決定薪水或者評價的重點在於「成果」而不是工作年數。
公司要的不再是新鮮的肝,也不是多方面的人才(工作之外還要很會討上司開心巴拉巴拉)需要的是即戰力,commit!
Membership / Job型雇用的優缺點
Membership型雇用
優點
- 教育制度相對完善
- 有機會接觸各種工作
- 相對安定,保障好
- 年數=薪水
- 公司可擅自調動不適任者
缺點
- 公司養人,社畜化機率大
- 評價以年數為大,年輕人或者有能力的人未必有機會
Job型雇用
優點
- 有機會更了解自己的能力
- 經驗跟能力決定薪水
- 成果主義,不需要被時數綁死
- 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雜務
- 公司依存度低
缺點
- 職位被限定,沒缺=沒升遷機會
- 沒該職位需求時可能被開除
- 公司沒教育制度,成長靠自己
- 無經驗者機會減少
Membership → Job型雇用的影響
現在Job型雇用會被討論,除了幾家大手發起改革之外,更多是因為疫情之下,遠端工作不好定義工作時數,除此之外OJT的教育制度也沒辦法實現,評價員工的方式以及利用人才的觀點來看,日本在疫情之下不得不面對改革,Job型漸漸地被重視。
我不認為日本能夠做出完美的「Job型雇用」,也就是說Job型雇用的缺點在日本未必真的會實現,然而也未必真的能享受優點的當中的時數跟逃離雜務,日本社會當中的「和」不可能一夕之間改變,很少人能真的做到:「任務不包含在職務內容內,所以不做。」的心態。
假使日本公司多數轉向Job型雇用的話會有什麼實質的影響呢?
- 日本終生雇用制度崩壞→不工作的老人沒有依存處
- 需要早早找到自己的「能力」→職涯由自己決定
- 失去年數這個評價→每個工作需賦予「意義」
若日本公司漸漸轉向Job型的話,超前部署的觀點看來,需要提早規劃職涯,待在現在的公司是否能累積實質能力?對未來的職涯是否有幫助?假使自己有期望的職位,現在需要先學什麼才有機會達到該職位的需求?職涯不再由公司給出一套標準程序,而是需要給自己更多時間,思考自己以後想做什麼以及該做什麼。
工作幾年下來看過不少「不知道為何能升職」的前輩們,因此相當樂見幾家大手願意改革雇用型態,對於公司而言,終生雇用制的崩壞之下,各家員工們蠢蠢欲動,公司更有機會吸收優秀的人才;對於求職者而言,在變動的環境下,公司給出具有競爭力的條件才能找到員工,有能力的求職者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。
不過,即使屬於贊同改革派的人,也知道這種改革會讓未來更辛苦,時時刻刻需要檢視自己的能力跟職涯規劃,公司不再是安定的地方,換個角度來看則是公司可以成為被個人利用的地方,善用自己的能力在各家公司經歷不同的案件,不需要被綁在公司之下能多出更多自由。
從現在除了在公司累積經驗之外,也可以研究専門実践教育訓練給付金・一般教育訓練給付金,在日本工作三年以上(雇用保險身分超過三年)的人可以使用補助,來學習新東西喔!
這次是在大手網路公司工作的朋友的同事幫忙回答問題的,所以沒辦法問太多細節,直接把問題跟答案翻譯成中文而已> <
Q1 業務上最花時間的是?
⇒完全投入設計。
Q2 業務上最常跟誰溝通?
⇒同團隊的設計師以及開發的工程師團隊。
Q3 提供給客戶的服務內容是?
⇒開發設計以及運作EC網站
Q4 工作上最困擾的事?
⇒調整網站內的功能時,需要考慮用戶的使用便利性,同時也要考慮EC網站金主的要求,配合兩方需求下的設計調整非常困難。
Q5 工作上感到滿意的部分?
⇒(大手網路公司)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之外,職場的氣氛也很好,不常加班的關係,很好調整自己的生活!
Q6 上工之後最需要的技能是什麼?
⇒看公司的服務是什麼,像我是跟EC網站有關,所以需要研究EC網站整體狀況。
上篇介紹自己在IT業界做什麼,這次找前同事幫忙完成這篇文章,介紹廣告代理店的工作內容,同事的工作內容相對單純,什麼職位做什麼事很分明(大公司果然不一樣!!),所以直接把職位寫出來,前同事只負責日本國內業務的部分。
(以下不重要雜談)
前同事進的這家公司我在2018年轉職時,通過書面進一次面試(未經驗採用),面試等了30分鐘以上,面試時間不到20分鐘的高壓面試,最後評價是日文不好邏輯爛,現在依舊有陰影(後來變成客戶惹。)
這次直接寄問題給前同事幫忙回答,問與答的形式應該會比其他文章好閱讀許多!
Q1 為何會想要投這個職位?
Q2 業務上最花時間的是?
Q3 業務上最常跟誰溝通?
Q4 提供給客戶的服務內容是?
Q5 要提案也要操作(運用)廣告?
Q6 工作上最困擾的事?
Q7 工作上感到滿意的部分?
Q8 上工之後最需要的技能是什麼?
Q9 跟Sales的關係是?
「IT業界的文組到底在做什麼?」「就是業務對吧?事務工作?」
提到自己在IT業界工作時,基本上會被問到類似上面的問題,老實說也不是刻意隱瞞工作內容,而是做的事情太多了不知道從何解釋,所以這篇介紹我在日本IT業界中,身為文組做的工作(是我的個人經驗,並非全部人一樣的)
※沒一一打職位名稱是因為覺得自己根本不只做「Account Executive」or「Global Business Manager」,再加上每家公司同樣職稱內容也不一樣,僅供參考。



進公司學的用語・基本事務
沒經驗進入公司的一開始,跟著任何會議都非常痛苦(死臉)
基本的CPC、CPM、CV、CPA、CTR、ROAS、ROI、imp、PV、inview-rate我都不會,還要懂Google Analytics(結果到現在我只知道日文的用詞)以及Google Tag Manager的Tag設置,到後來跟進開發會議時,接觸request平均、rollbak、mangodb、還有解讀api文檔案等等。



timshadel@flickr
到現在也不敢說全部都熟透,總之至少知道大家在說什麼了(抓頭)
基本事務不外乎合約處理,跟法務和財務溝通合約,發invoice給部分客戶還有催款等等(雖然後期有派遣進來當業務助手,但那些好康不屬於我der,到最後還在跟財務和法務談客戶合約Tell me why)
廣告提案・運用
廣告提案大略分成效果型以及品牌型
效果型
客戶非常在意數字,所以向客戶提案時,要先掌握現在公司的廣告潮流,以及效果好的廣告活動相關的所有數字(消化金額、平均CPC/CTR、CPA、期間等等),這些客戶在意賺不賺錢以及廣告運用tips,所以即使自己經驗沒有這些客戶長,也要掌握自己公司裡面的運用know-how,才能讓客戶花錢(炸)
品牌型
應該有些看專頁的人比我還了解,真的是需要花更多心力🤷♀️這一類的客戶當然會看數字,除此之外更注重「報告」,跑廣告前的確認事項跟跑完的確認事項都非常多,而跑廣告前的提案需要先知道市場狀況,了解自家的優劣勢,再以最近的市場潮流去說服客戶使用自家平台。
所以除了數字之外,提案資料的製作能力、資料說服力以及對市場的認知程度,都是提案之前需要準備好的。
無論是效果還是品牌,最重要的是提案時需要有「故事性」,也就是提案的邏輯,「因為〜,所以推薦〜」,寫到這邊應該有人會覺得我在說廢話,然而真的看過太多業務只會push,卻沒辦法好好敘述理由,很難打動客戶的心。
運用
除了累死人的狂看dashboard的廣告運用之外,這邊的運用是指跟客戶的關係,最誇張的時候手上大約有20個活躍客戶,那時候每天要即時回覆問題,slack、facebook、chatwork等,以及緊盯著他們的廣告活動,每天都覺得被訊息跟郵件追趕到不行。
然而跟客戶的關係維持比提案還要重要,提案成功之後與客戶的關係度,可以推測出自己未來的業績,當時間被追趕的時候需要會分優先程度,哪些客戶能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成果,哪些客戶需要花時間但也能拿出不錯的成果,是我後期最花時間去運用的部分。
我在面試時問過新公司的老闆說「你覺得身為業務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?」
「能推測出自己業績,掌握好自己與客戶關係以及客戶狀況的能力。」
分享給大家參考〜



開發管理・溝通
到中期階段手上的客戶需要一些新功能,我也參加了新產品團隊,除了平常業務要做的事情之外還兼任PM(抹臉)。
從客戶那邊得到需求之後,需要了解實現的可行性以及公司整體開發排期,最重要的是要給出預測業績,必須說服業務團隊跟工程師,讓兩者都能接受新功能的開發(當時PM團隊還沒成立),突然那些code跟如何跟工程師溝通都變成工作之一,每一次的會議都學會新單字,也漸漸懂得data保存的事,以及這些infrastructure的費用多驚人(炸)
至於新產品的部分,跟原本負責的產品提供的客戶群不一樣,等於我又要再學多一種業界的知識,以及日本國內外的市場調查,再加上產品還在改良階段,我作為業務方提出期望,跟海外工程師團隊的PM溝通實現的可行性、開發排期、測試以及上線的排期。
整合業務的需求 + 提出業績預想表 + 安撫好工程師=新功能開發
當然還有後期確認產品穩定度,以及回報給工程師功能上線的滿意度等等,這些是中期最花時間跟心力的工作。
事業開發・管理
後期很常跑海外是因為被任命做海外事業開發,顧名思義要去開發海外客戶,以及跟當地的成員team building,接觸客戶前當然也少不了海外的市場調查,除了平常業務做的事之外,要搞懂各國的data管理方式跟法律,server設置以及各國的商習慣。
再來需要將事業的收益預測數字,做出數字需要多少資源,每一季度的預想以及預想背後的行動,都要定期上報給老闆們,後期做的事情很雜,不過也理解到事業發展的複雜性,但學到更多的是「如何做出討好上司的資料」(掩面)
把日本那套直接複製到海外未必會成功,然而不這麼做卻不順利時老闆又會生氣,所以我最後學到最多的是「如何討好大家」。
簡單地說,的確學到的很多實際能用到的知識,但更多時間是在學做人。
※希望在仲介公司上班的人不要嫌我這篇拙作(哭)
自從寫了(轉職) 打破日本職場迷思!靠轉職讓年薪邁向1200萬!之後收到了些履歷(不過我不是仲介啊、、、哈),發現履歴書&経歴書應該獨立成一篇給大家參考,內容是參考各大轉職網站提供的資訊,希望這篇整理可以讓大家更有方向!